大学生打卡才能得生活费?是谁正在养出心穷的孩子?

文 | 米粒妈 (公众号 米粒妈频道)

开学季到来,奇葩事也变得越来越多。

前有怼天怼地对空气的一位小学生妈妈,文章戳????《开学第一天在家长群里撒泼怼人,家里是有皇位要继承吗?》,这又来了“打卡制”给生活费的大学生父母。

起先是一位家长甩出一张表,列出了孩子大学期间的月生活费明细。

仔细看看,这张表可不一般,分为“基础生活费”、“早晚打招呼费”和“月满勤奖”三项。

基础生活费800元,要是靠这份“保底”,这一个月孩子连吃饭都得省之又省。家长倒是考虑周到,想要更多钱是吧,那就“打卡”。

每天早晚打招呼能给20元,算下来一个月600,要是能满勤,就再给200。

合计下来,一个月1600元,这就是大学生活费的正常水平,父母也没苛待孩子。

但问题是,如果孩子有一天忘记打招呼,200元没了,当天的“打招呼费”也没了。

更别提,什么月初发基础,月中发考勤,搞得比上班还复杂。

还有家长效仿,把基础生活费直接降到500,连吃饭都不够,逼着孩子不得不每天早晚问候。

而且,研究出这种发生活费方法的家长,还格外骄傲,觉得自己既能掌握孩子的情况,还能帮孩子学会节约。

我真是不明白了,这样算计孩子的生活费,到底哪里值得自豪?

用评论区的话说,这就相当于父母年老生病了,每天早上感谢孩子一遍,才能续病房一天。

处处是限制,还美其名曰怕孩子乱花钱,实际上不就是想通过生活费控制孩子吗?

我还记得以前刷到的一个帖子,孩子就因为没去图书馆学习,妈妈就扣了孩子一部分生活费。

关键是,这样的家长还不少,对孩子学习、生活都设置了更详细的规则,一旦不满意就扣生活费,打工没完成KPI都没这么心累。

但在我看来,这样发放生活费的方式,最严重的后果还不是让孩子心生不满,亲子关系出现裂痕。

今年暑假大热的电影《抓娃娃》,沈腾饰演的马成钢隐瞒富豪身份,打造了一个极其穷苦的家庭背景,就为了教育儿子马继业。

在父母编织的假象里,马继业懂事得令人心疼。

因为生活拮据,他不得不捡瓶子卖废品,忍受别人的白眼。

因为知道家里穷,所以不敢花哪怕一点点的钱,也不能和同龄人一起出去玩,连买个零食都不敢。

他被人霸凌也怯懦地不敢反抗,孤身一人,甚至没有朋友。

的确,经历了这些的马继业成长为了成绩优异、懂事坚韧的人,但是,他也吃了太多没必要的苦,丢失了本该获得的平凡的快乐。

这种没必要的节俭,和打卡给生活费何其相似。

其实,这种利用金钱限制孩子的方式,最大的弊端根本不是让孩子过了苦日子,而是让孩子变得“心穷”

还记得电影最后,马继业在长跑比赛中,突然开始捡瓶子,米粒妈怎么想都觉得这不像是所谓的“放下”,更像是一种心理疾病。

明明不缺钱,又在比赛过程中,怎么会想要捡瓶子呢?

因为马继业,变得心穷了。

咱们常听说的“低配得感”,或者报复性消费,也算是一种心理阴影。

但更让我担心的,是孩子因为“心穷”,会轻易被一些谎言迷惑。

男生可能因此被诈骗,女生则可能沉溺于虚假的爱情,最终步入歧途。

仔细想想,这种“没苦硬吃”的做法背后,父母或许也有想让孩子尝尝自己曾经受的苦的心理。

想让孩子放学坐两小时公交的,出门非得给孩子买无座火车票的,都是如此。

可是时代不同,这种教育方式,不仅不会让孩子快速成长,还会让孩子从内心里生出自卑和痛苦。

哪怕以后他拥有了一切,曾经错过的快乐和体验,也不会回来了。

不知道你有没有刷到过大学生和父母的聊天记录。

原来亲子关系的温度差,可以那么大。

有的孩子拍了一张自己坐飞机时的风景视频,美滋滋分享给父母,却被冷硬地讽刺:

“你过的富人生活,爹娘过的地狱生活。”

但有的孩子,和朋友出去旅行,随手发的照片,妈妈就会点赞,拍下的美食爸爸也会积极回应“我也想吃”。

有的孩子兴冲冲地把自己的荣誉证书发给父母看,可就因为只是三等奖学金,不仅得不到半点鼓励,反而会得到这样的评价:

“怎么不是一等”、“争取二等一等”。

但有的孩子,只是在发第一笔工资后给妈妈买了个眼霜,妈妈就会立刻群发给所有亲戚朋友,幸福地“秀”一场。

有的孩子被挖苦嘲讽,有的却被鼓励多多尝试,孩子到底会对哪种父母有分享的欲望,答案显而易见。

我能理解很多父母的心情,孩子上大学离开,一时无法适应孩子不在自己身边的生活,只是想用生活费获得孩子的消息。

但是,父母与子女的交流需要用心靠近,而不是用强硬的手段干预。

电视剧《烟火人家》中,就有这样一位梦中情妈。

女儿娜娜中学时,被老师发现收到了情书,请妈妈来学校,当着她的面就开始批评孩子:

“我知道你成绩好,长得好看,讨男孩喜欢,但你也不能带坏了男同学啊。”

妈妈一听这话立刻打断了老师,先问女儿有没有谈恋爱,得到女儿坚决否定的答案后,直接告诉老师:

“我们家娜娜说了,没谈恋爱那就是没谈。”

“女孩长得好不好看,招不招男孩喜欢,跟会不会带坏任何人无关,那都是那些男孩的问题。”

支持,好像是贯穿这对母女关系的主旋律。

小时候妈妈坚定站在女儿一边,长大后依然如此。

娜娜成绩优秀,一路硕博,因为有暗恋对象感情一直没着落,爸爸就开始催婚,甚至说自己女儿再嫁不出去就是赔钱货。

还没等女儿不耐烦,妈妈立刻一杯水泼过去:

“我警告你,不许对着我女儿胡说八道,你没有资格干涉她任何事情。”

在妈妈的爱意滋养下,娜娜的成长简直就像开了挂。

当然,这并不是说娜娜没有遇到任何挫折,而是不论遇见任何事,都能很快调整自己,然后向着更高的目标再次出发。

就拿读书这件事来说,娜娜拼命科研,绞尽脑汁想要进入业内大牛的课题组。

不收在读博士、不要女学生,统统不是问题,她一次次发邮件,甚至直接找到教授本人面谈。

凭着这股冲劲,她成为了研究所内唯一年轻的女博士,更是唯一参与大项目的女学生。

而娜娜前进路上发生的每一件事,她都会和妈妈分享,母女俩俨然是最亲密的伙伴。

你说,这样的孩子,还需要用生活费绑着才能跟父母发消息吗?

我也知道,很多父母其实对孩子突然掌握一定数额的钱不放心,甚至怕孩子大手大脚。

还记得之前一个女大学生五一想去旅游,结果被妈妈痛批一顿的新闻吗?文章戳????《女生五一想旅游却被妈妈阻止:抱歉,这次我谁也不站

女孩知道家里条件并不好,于是打算和同学一起穷游,出行也坐最便宜的硬座,把经费压到最低。

可妈妈只是甩出消费账单,就质问女儿:“你为啥总是提这样让我难堪的话题,以后没有机会吗?”

难堪是哪里难堪了?想和同学一起旅游,看看外面的世界,被妈妈认为是“攀比”。

从聊天记录也能看出,女孩并不是不懂事,只是过于依赖父母,想不到靠自己解决问题。

妈妈也没有错,担心女儿跟其他家庭条件好的同学攀比,想让孩子养成吃苦耐劳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。

但问题是,靠过苦日子养成的习惯,只会让孩子从心底里自卑,更难以让孩子在今后有挑战自我的底气。

其实,我觉得关于钱的问题很好解决。不论是旅游,或是孩子的其他需求。

父母都可以和孩子理性分析家里的现状,如果情况允许,就资助孩子,但前提是,划分出一部分让孩子自己承担。

通过勤工俭学也好,兼职也好,让孩子体会赚钱、理财到底是什么滋味,然后定期返还一部分。

这不就一举两得了吗,既能教育孩子,又能满足孩子出去旅游的愿望。何必苦哈哈去道德绑架孩子、搞得亲子关系适合,一拍两散呢?

如果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一个“穷人”,他一辈子都会是个“穷人”。斤斤计较的家庭里面,养不出博大胸怀的孩子。

而孩子的人生需要自己体验,如果父母一直不肯放手,争夺孩子前行的方向盘,无疑会将孩子推得越来越远。

“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,唯有父母与子女指向分离。”

与孩子的分离,是父母必须经历的一课。

即便有再多不舍,有再多不安,也要给孩子体验人生的机会,也给自己一个丰盈人生的机会。

成为避风港里的定海神针,不做紧抓风筝线轴的控制者,才是父母留给孩子最厚重的爱意。

发布于:广东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